唐代之后,便進入了宋代。
宋代文化雖承盛唐遺風,但終歸與其殊途而行,其一改唐代的恢宏之象,由外露而內(nèi)斂,收斂鋒芒,靜氣修為,造就了一個新的文化高峰。
陳寅恪在談到宋代文化時說:“華夏民族之文化,歷數(shù)千載之演進,造極于趙宋之世?!爸袊糯栉幕陚溆谔?,卻鼎盛于兩宋之世,宋代茶事盛行,成為上至皇帝,下至黎民,特別為文士們競相追逐的雅事。他們點茶、斗茶、分茶,“咸以雅尚相推”。具體如何且分為以下幾部分:
(一)“人間誰敢更爭妍”,末茶品飲登峰造極
宋代飲茶,雖繼承了唐代制團餅,喝末茶,然因從煮飲法升級為點飲法,在各個方面都超越唐代,其“采擇之精,制作之工,品第之勝,烹點之妙,莫不咸造其極。”宋代茶書有詳盡的記載。
團片茶采制精益求精
宋代末茶品飲的極致,首先體現(xiàn)在團片茶采制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上,尤其是龍團鳳餅的采制,比唐代更講究、更精細。
如采茶,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要求“其日有雨不采,晴有云不采”;
宋徽宗《大觀茶論》則說:擷茶以黎明,見日則止;
黃儒《品茶要錄》說:尤喜薄寒氣候,陰不至于凍,晴不至于暄;
“采佳品者,常于半曉間沖蒙云霧,或以藿汲新泉懸胸間,得必投其中,蓋欲鮮也?!?/p>
又如唐代制作團餅茶,蒸筍并葉,“畏流其膏”。而宋代團片茶制作增加“榨茶”工序,而且“榨欲盡去其膏,膏盡則有如干竹葉之色。"“蒸芽欲及熟而香,壓黃欲膏盡亟止?!?/p>
宋代龍團鳳餅制作工序中的研茶、造茶、焙茶都有精致入微的標準和要求。
末茶點飲技藝前無古人
宋人制茶精益求精,并非矯揉造作,而是為了茶的高品質(zhì)。
蔡襄《茶錄》中好茶的標準是“色貴白”、“有真香”、“味甘滑”;宋徽宗《大觀茶論》中說:“茶以味為上,香、甘、重、滑,為味之全。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”;黃儒《品茶要錄》也說:“香滑而味長者,壑源之品。”
宋人從宮廷皇家、貴族官宦到布衣之士,為烹點出色、香、味俱上的茶湯,都有獨到的試茶技藝。
蔡襄向仁宗進《茶錄》∶“至于烹試,曾未有聞。臣輒數(shù)事,簡而易明,勒成二篇,名曰《茶錄》?!?/p>
宋代把玩末茶達到了極致的宋徽宗,為把自己玩茶的高處妙處、經(jīng)驗心得傳授給愛茶人,即謂“偶因暇日,研究精微,所得之妙,人有不自知為利害者,敘本末列于二十篇,號曰《茶論》。
兩宋梅堯臣、歐陽修、王安石、蘇軾、黃庭堅、陸游、楊萬里、李清照等士大夫文人都精通點茶、斗茶和分茶。
蘇軾有詩云:“磨成不敢付僮仆,自看雪湯生璣珠?!彼凇段鹘隆埍航衲杲^品》詞中描繪點茶:“湯發(fā)云腴酬白,盞浮花乳輕圓。人間誰敢更爭妍,斗取紅窗粉面?!边@近千年前點出來的一盞末茶,無論當時與今天,有誰敢爭妍!
宋代末茶品飲,尤其是斗茶,極大地推進了茶器具的創(chuàng)制。唐代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推贊越瓷茶碗,越瓷青,“青則益茶”。
宋代點茶、斗茶,更講究茶具的選用。
黃儒《品荼要錄》中說:“士大夫間為珍藏精試之具,非會雅好真,未嘗輒出?!笔看蠓驗椤皶藕谜妗保颊洳刂吩嚥璧木榔骶?。
更有皇家不惜“碎玉鏘金"地投入,把茶具的制作推到巔峰。最為突出的是建窯黑釉器,在天才的匠人手中,巧奪天工,燒制出自然率真的紋飾,令詩人詞家驚嘆不已:“忽驚千盞鷓鴣斑”(蘇軾句)“兔甌試玉塵,香色兩超勝”(陸游句)“兔毫扶雪帶香厚”(廖剛句)。
還有迄今舉世僅見的三只半建窯曜變盞,三只留落日本被日本視為國寶,半只為杭州藏家所藏。除建窯外,定窯、汝窯、耀州窯、鈞窯、磁州窯、吉州窯、龍泉窯等燒制的宋代茶器具,蘊藏著巨大的文化和史料價值。
來源:中國茶葉學(xué)會
如有侵權(quán),請聯(lián)系刪除